新中国成立后,小水电在不同时期基于不同开发要求得到了快速发展,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建国初期,小水电因技术成熟、投资少等优点,成为满足我国离网地区居民用电需求的重要电源;自20世纪80年代起,除为离网地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外,小水电还依托电网的迅速发展,向电网售电,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;21世纪以来,随着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和碳减排压力,小水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,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、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选择之一。
截至目前,我国已建成4.7万多座小水电站,年发电量达2500亿千瓦时,为我国农村电气化、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,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小水电开发提供了“样板”。
近年来,过于密集的小水电开发出现了“与民争水”“与农争水”等问题,同时导致河道脱水断流现象频发。随之而来的是,学术界和舆论对小水电生态影响的讨论不断,业内外逐渐认识到小水电的生态影响是个大问题,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“小而多”,目前我国已建成4.7万多座小水电站,几乎遍布所有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(包括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西藏),不同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程度不同、开发程度不同,导致小水电开发产生的生态影响程度与作用机理也不完全相同;“小而乱”,我国小水电无序开发现象严重,如长江经济带建有2.56万座小水电站,导致部分河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;“小而偏”,小水电站多分布偏远,交通不便,难以管理。
对于有丰富未开发小水电资源的西部地区而言,应因地制宜、合理适度开发小水电,尤其是要考虑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。如果当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,小水电开发应采取保守策略,即以满足当地居民用电需求为目的,在此基础上,尽量减少小水电开发。对其他地区而言,在开发小水电时应坚持生态优先、规划先行的原则,确定合理的小水电开发规模,并加强小水电的优化设计,采用环境友好型工程方案和建筑材料,最终实现小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。
湖北仪天成电力设备有限公司
2022.4.11